hth体育入口:从燃料替代到设施升级全球绿色港口建设全面提速

来源:hth体育入口    发布时间:2025-11-08 07:18:42

hth平台入口:

  2025年10月,国际海事组织(IMO)组织召开MEPC84会议,就温室气体燃料强度机制进行最终投票,并通过全球首个针对国际航运的强制性碳定价机制。在全球气候危机与能源安全双重压力下,能源转型以及航运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主要流行趋势,国际社会对合作共建全球绿色航运的需求迫切,全球港口的绿色生态化建设也在加速。

  中国绿色能源的发展不仅助力我国在船用燃料加注领域实现弯道超车,重构全球船舶加注体系;同时进一步打造了港口低碳运营体系,发挥国内绿色能源生产的技术和装备优势,延伸产业上下游及供应链体系,打造自主可控的航运绿色低碳供应链。

  全球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提速,船舶绿色燃料加注服务需求攀升,加注难题也在不断破解。中国在LNG、甲醇、氨、生物柴油等多种燃料船舶加注业务持续深入。

  中国沿海省市逐渐完备绿色燃料加注服务建设,全面布局多种绿色燃料加注体系。

  上港集团拥有全球最大甲醇加注船“海港致远”号(1.6万立方米),并配套建设了28万立方米的甲醇专用储罐,先后完成中国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和绿色甲醇燃料同步加注业务,上海港也成为全世界第三个拥有保税LNG和绿色甲醇燃料船对船同步加注服务能力的港口。

  此外,上海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与丹麦绿色航运集团(Green Marine Group)签订合作协议,将在中国上海临港新片区建设全球首个“甲醇船用燃料交易买卖平台”,上海绿色航运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

  辽宁燃供在大连中远海运重工码头为其新造的5500HP氨动力拖轮“远拖一”成功加注船用氨燃料,实现中国氨燃料船舶加注服务的新突破。

  宁波舟山港先后达成外锚地“船到船”液化天然气加注服务和国际航行集装箱船舶海上锚地生物燃料油加注作业。

  除了中国,新加坡在船舶绿色燃料加注服务上也实现再提升。新加坡作为全球最大的海运燃料补给中心,先后完成全球首次船舶甲醇、氨燃料等加注,积极地推进全球替代燃料发展,并在甲醇和液化生物甲烷等替代燃料的标准制定与加注试验方面取得显著进展。2024年,新加坡替代船用燃料销量首次突破100万吨,达到134万吨,其中生物混合燃料(Biofuels)销量达88.3万吨,同比增幅超69%;LNG销量达46.2万吨,甲醇销量0.16万吨;全球首次船舶氨燃料加注量为9.74吨,低硫燃料受脱硫塔安装等影响使得需求端锐减,销量下滑163.72万吨。

  据欧洲海港组织(The European Sea Ports Organisation,ESPO)统计,未来十年欧洲港口需要约860亿美元的投资,用于港口的可持续性和能源转型,加速港口的碳减排。

  环球市场洞察(Global Market Insights,GMI)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欧洲港口设备市场价值为46亿美元,预计2025年至203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5.5%。主要是由于欧盟日渐严格的碳排放标准,使得以电力等清洁能源为动力的港口设备需求扩大,政府鼓励采用低排放港口设备,推动欧洲港口设备市场增速加快。自动导引车(AGV)、橡胶轮胎龙门起重机(RTG)等先进港口机械在鹿特丹港、汉堡港、安特卫普港等全球重点港口普及率不断上涨。

  美洲地区港口积极做出响应节能减碳目标,北美多个港口加速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为港口设施供电,港口设备也逐步从柴油动力转向电动化。北美港口开始大规模替换柴油驱动的港口机械和运输车辆,采用低噪音、零排放的电动替代品。南美地区,中国振华重工在秘鲁钱凯港建设的智慧绿色港口项目,提供了27台绿色港机设备,推动当地港口向低碳化转型,成为南美首个绿色港口标杆。

  新加坡推进绿色港口可持续发展。新加坡启动电动港口作业船(e-HC)充电站试点项目,发布技术指南以支持港口电动化ECO建设,改进后的电动港口船舶设计将实现规模化生产。新加坡港务局计划到2030年强制要求所有新港口作业船采用清洁能源或全电动驱动,现有超过550艘老旧港口作业船(30%船龄超20年)将在2030年前逐步替换为电动或清洁燃料驱动。

  中国港口机械的绿色低碳更新进程加速。2024年3月,中国国务院发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要求加快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重点推动节能降碳改造,推动设备绿色化。其中港口机械等高耗能设备的更新也被纳入支持范围,鼓励企业应用高效节能设备,如电动起重机、混合动力拖轮等,并通过财政补贴降低企业成本。交通运输部发布《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指南》《内河航道绿色建设技术指南》等国家、行业有关标准规范要求,要求新增或更新的港口作业机械优先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提出全国推广LNG、甲醇、氢等绿色燃料船舶建设,绿色船舶建造配套政策的持续延伸,也间接推动了港口配套机械的绿色化升级。

  跟随国家政策引导,中国地方政府也相继落地相关港口作业机械绿色更新政策。沿海省市港口机械更新政策覆盖补助、技术技改、设备新增改造等多方面,在能源选择上也更加多元,为契合港口多种燃料加注体系建设,氢、甲醇、LNG、电能等清洁能源港作机械也均有布置。

  随着航运业正式被纳入EU ETS碳排放管理,港口作为航运链条的关键节点,其绿色转型成为推动航运业低碳化的重要支撑。目前,全球绿色港口建设程度不一,汉堡港、鹿特丹港、新加坡港、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山东港口青岛港等绿色港口建设均取得良好成效,为全球港口绿色化转型建设提供了较为先进的经验借鉴和技术支撑。

  国际层面,国际海事组织(IMO)修订战略,力争在2050年前,全球航运业实现净零排放,国际海事组织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第83届会议(MEPC 83)批准了《防止船舶污染公约》(MARPOL)附则VI的修正草案,此草案被视作全球航运净零排放法规,有效引领全球港航业绿色脱碳建设。

  绿色港口建设的资金激励加码。在全球港航业脱碳的背景下,各国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激励本国绿色港口建设,美国投资超30亿美元推进本国港口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建设,英国设立3300万英镑用于奖励资助国内用于港口、船舶等绿色技术的开发及应用项目。

  全球范围内对绿色港口的投资力度也持续加大,大多分布在在清洁能源转型、港口基础设施升级、碳减排技术应用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政策效应有效驱动了绿色港口的建设升级。



最新文章